九种常见肌张力障碍
日期:2010/9/15 11:24:22 来源:北京华盛脑科医院
一、扭转痉挛(torsion spasm)扭转痉挛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(torsion dystonia),又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(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),临床上以四肢、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为特征。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。
各种年龄均可发病。儿童期起病者多数有阳性家族史,症状常从一侧或两侧下肢开始,可以逐渐进展至广泛的不自主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,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。成年起病者多为散发,症状常从上肢或躯干开始,大约20%的患者最终可发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,一般不会严重致残。
早期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下肢的轻度运动障碍,足呈内翻跖曲,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,随后躯干和四肢发生不自主的扭转运动。最具特征性的是以躯干为轴的扭转或螺旋样运动。常引起脊柱前凸、侧凸和骨盆倾斜。颈肌受累则出现痉挛性斜颈。面肌受累时则出现挤眉弄眼、牵嘴歪舌、舌伸缩扭动等。肌张力在扭转运动时增高,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。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,睡眠时完全消失。
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的家族成员中,可有多个同病成员或有多种顿挫型局限性症状,如眼睑痉挛、斜颈、书写痉挛、脊柱侧弯等症状,且多自上肢开始,可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,即使进展成全身型,症状亦较轻微。
二、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(blepharospasm)和口-下颌肌张力障碍(oromandibular dystonia),可分为三型:①眼睑痉挛;②眼睑痉挛合并口-下颌肌张力障碍;③口-下颌肌张力障碍。第Ⅱ型为Meige综合征的完全型;第Ⅰ、Ⅲ型为不完全型。临床上主要累及眼肌和口、下颌部肌肉。眼肌受累者表现为眼睑刺激感、眼干、羞明和瞬目频繁,后发展成不自主眼睑闭合,痉挛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。多数为双眼,少数由单眼起病,渐及双眼,影响读书、行走,甚至导致功能性“失明”。眼睑痉挛常在精神紧张、强光照射、阅读、注视时加重,在讲话、唱歌、张口、咀嚼、笑时减轻,睡眠时消失。口、下颌肌受累者表现为张口闭口、撇嘴、咧嘴、缩唇、伸舌扭舌、呲牙、咬牙等。严重者可使下颌脱臼,牙齿磨损以至脱落,撕裂牙龈,咬掉舌和下唇,影响发声和吞咽。痉挛常由讲话、咀嚼触发,触摸下巴、压迫颏下部等可获减轻,睡眠时消失。
三、喉肌肌张力障碍(laryngeal dystonia)也称痉挛性构音障碍。由Traube(1871)首先描述。本病好发于30~50岁,女性多于男性。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或精神紧张而诱发。多发生在讲话时,休息时正常。分为两型:内收型和外展型。内收型肌张力障碍是由于声带不自主、无规律收缩引起,表现为呛咳、说话断断续续、发音紧束感,发音起始和结束很突然,讲话时第一、二个词的声音是正常的,但后面的声音会逐渐变尖锐,因此声音不如以前清晰、流畅。重者讲话很难听懂,但吹口哨、唱歌很少受影响。外展型喉肌张力障碍较少见,为不自主、无规律的声带外展,累及环杓后肌和环甲肌,表现为发音困难、音调低哑如耳语。
四、痉挛性斜颈(spasmodic torticollis)指以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为主的颈部肌群阵发性不自主收缩,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挛性倾斜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以中年人多见,女性多于男性。起病缓慢,早期表现为周期性头向一侧转动或前倾、后仰,后期头常固定于某一异常姿势。受累肌肉常有痛感,亦可见肌肉肥大,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,头部得到支持时可减轻,睡眠时消失。
五、书写痉挛书写痉挛(writer′s cramp)和其他职业性痉挛 指在执行书写、弹钢琴、打字等职业动作时手和前臂出现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,患者常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替代,而做与此无关的其他动作时则为正常。患者书写时手臂僵硬,握笔如握匕首,肘部不自主地向外弓形抬起,腕和手弯曲,手掌面向侧面,笔和纸几乎呈平行
六、手足徐动症(athetosis)也称指痉症,由Hammod(1872)首先描述。家族性者多于婴幼儿起病,继发性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。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徐缓而又不规则的不自主性蠕动,呈过伸、过屈,蜿蜒犹如蚯蚓爬行状的奇形怪状的扭转样蠕动,肢体的远端较近端明显。下肢受累时,常见(足母)趾不自主的背曲,造成假性的巴宾斯基征。面部受累时可有挤眉弄眼、各种“鬼脸”怪相。咽喉肌、舌肌受累可出现言语不清及吞咽障碍等。尚可伴有扭转痉挛或痉挛性斜颈。
七、软腭阵挛(palatal myoclonus)本病表现为后咽肌群持续性节律性收缩,是由齿状核-橄榄体-小脑回路的病变所造成。凡累及红核下、橄榄核、齿状核部位的病变,均可产生此症状。可以是脑干血管病、肿瘤、炎症、变性等疾病,也可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所致,如抗精神病药或甲氧氯普胺(胃复安)、西沙必利(普瑞博思)等。
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软腭不停地阵挛,频率可快到100/min,讲话含糊不清,重者可听到十分清晰的咽部发出有节律的阵挛声。
八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(dopa-responsive dystonia,DRD)又称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(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,HPD)或称Segawas病,由Segawas(1976)首先报道。本病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,多于儿童期发病,女性多见,男∶女为1∶2~4。缓慢起病,通常首发于下肢,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,步态表现为腿僵直、足屈曲或外翻,严重者可累及颈部。少数患者首发症状可为震颤。肌张力障碍亦可合并运动迟缓、齿轮样肌强直、姿势反射障碍等帕金森综合征之表现。症状具有昼间波动,一般在早上或午后症状很轻微,运动后或晚间加重。此种现象随年龄增大会变得不明显,一般在起病后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,20~30年趋于缓和,至40年病情几乎稳定。对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戏剧性和持久性反应是其显著的临床特征。用药后所有症状包括易疲劳、肌张力障碍、姿势异常、震颤都会完全消失。而长期服用左旋多巴无须增加剂量,且不会出现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。
九、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性肌张力障碍(paroxysmal dystonia)本病是指一种间歇发生、突然出现、持续时间短暂的肌张力障碍,也即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(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)。临床上主要有两型:阵发性运动诱发型舞蹈手足徐动症(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,PKC)和阵发性肌张力障碍性舞蹈手足徐动症(paroxysmal dystonic choreoathetosis,PDC)。本病通常有家族史。大多数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性。